Web2.0势必对原有的门户网站造成冲击,导致它们垄断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,效果越来越差。
Web2.0是对现象的描述,而不是一个定义。
Web2.0并没有准确的定义,而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。去年四五月间,美国出现了很多的小型网站,它们的服务并不是特别新,但都不约而同地将用户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,让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,从而打破了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。比如分享网站书签的del.icio.us,就是让用户去收集各类的网站地址,再与其他用户共享。这类网站一般规模不大,只需要很少的初创人员进行技术开发,然后把程序发布到网站上,让用户自己去玩。它们也不需要庞大的编辑和市场部门,不会像新浪等门户网站那样雇佣几百个编辑实时地整理新闻,这也是Web2.0跟Web1.0的最大区别。那么也可以说,已经具有70个编辑规模的博客中国不算Web2.0网站。
没有了编辑,也就没有了信息控制,体现了一种“去中心化”的趋势。原来,新浪们掌握着消息源,可以决定让用户看到什么,而让用户看不到什么;但是现在民间的力量已经崛起,前不久发生的伦敦爆炸案就是一个例子,很多现场图片和报道都是最先出现在flickr等网站上,因为用户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,他们比记者更接近现场。因此Web2.0势必对原有的门户网站造成冲击,导致它们垄断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,效果越来越差。可以看到,很多人开始通过订阅RSS获取信息,而不是到门户网站上去浏览新闻。
门户曾经压抑了用户的表达欲望。
互联网上的信息生产和消费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。在互联网诞生的早期,使用者都是技术人员,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,每台机器也都是网络上平等的结点,相互交换着信息。但在互联网商业化之后,生产信息就产生了技术门槛,比如做主页需要使用HTML语言,但用户并不想去学习这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。为了降低使用门槛,开始出现了门户网站,其含义就是用户上网的第一站,是网络上的超大结点,它把所有的信息推向用户,而用户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,是一群非常渺小的结点。
其实,用户一直就有生产信息的欲望,去表达、分享和沟通……只是在Web1.0的门户时代,这种欲望被压抑了。所以Web2.0网站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掘用户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,把复杂的技术开发留给自己,而把简单的使用体验交给用户。比如MySpace让很多乐队进驻社区,歌迷随之而来,以至MySpace网站在很短的时间内,访问量就超过了Google。作为生产者,用户贡献的信息是有价值的,这个群体中蕴藏着大量的想法和创意。反过来对于Web2.0网站来说,它们一方面掌握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,另一方面还赚取了互联网上最稀缺的资源,即用户。
Web2.0的商业前景
有了用户资源也就有了盈利的可能。几年前,IM(即时通讯)也在探索盈利模式,而后来的事实证明,像腾讯这类赚有大量用户资源的公司,赚钱的途径是非常多的。如果Web2.0想找到盈利模式,就需要以某个主题把用户联系起来,而不要纯粹为了证明六度空间理论把用户都拉进来,却不能提供明确而实际的服务—就算隔了六个人认识了比尔·盖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—像用户数量在2003年迅速膨胀起来的Friendster就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。目前,国外的风险投资正在积极研究Web2.0,对这块市场很感兴趣;在国内,亿友通过交友模式、天际网通过商务社交模式在寻求着盈利的可能,但具体的模式仍在探讨之中。但是,最近大批相似的小型网站有重复建设的征兆,很可能造成垃圾网站和垃圾信息。
如今发展得比较成功的美国Craiglist社区,最初是为住在旧金山湾区的人们提供服务。这些人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相似,需要一个实现信息互补的平台,比如人际交往、二手交易、房屋租赁等等,Craiglist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。去年,eBay收购了Craiglist网站25%的股份,而前者正是Web1.0中的典型代表,是被Web2.0消解的固有势力。再者,微软研究院社会计算部门的Lili Cheng在五月份带领10名专家加入了Windows用户界面团队,作为“用户体验与研究总监”参与Longhorn下一代界面Aero的研究。这些现象反应出Web1.0们不可能对Web2.0等闲视之,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去迎接Web2.0的挑战、怎样实现自身的转变。Web2.0携带的大趋势不可逆转,Technorati和Daypop等博客搜索网站也已出现,它们又一次把无序变为了有序,互联网因此正经历一次新秩序的建立。
(责任编辑:龙舞天翔)